中药煎煮知识科普

视频脚本
中药历史悠久,不少人用其调理身体、治疗疾病。但是想要中药发挥最佳疗效,正确的煎煮和服用方法十分关键。
煎煮前需清洗药材,用清水快速冲洗 1 - 2 次即可,防止水溶性有效成分流失。清洗后,可先用冷水将中草药浸泡15分钟,药性可以渗透进入水中。
砂锅、瓦罐等陶瓷器具是煎煮中药的首选,其性质稳定,受热均匀,能保障药效。要避开铁锅、铝锅等金属器具,以防金属与中药成分发生反应,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加水量要恰当,一般高出药材 2 - 3 厘米。质地疏松、体积大的药材,加水量可适当增加;质地坚实、体积小的药材,加水量相应减少。
先以武火(大火)将药煮沸,再转文火(小火)慢煎。通常头煎 20 - 30 分钟,二煎 15 - 20 分钟。不过,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10 - 15 分钟即可;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头煎 30 - 40 分钟,二煎 20 - 30 分钟。 部分药材有特殊煎煮要求。矿石类、贝壳类等质地坚硬的先煎药材,需先打碎煎煮 15 - 30 分钟,再加入其他药材;薄荷、砂仁等含挥发性成分的后下药材,在其他药材煎煮结束前 5 - 10 分钟加入;车前子、蒲黄等质地过细的包煎药材,要用纱布包好后与其他药材同煎;阿胶、鹿角胶等烊化药材,需单独用适量开水或黄酒加热溶化,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
滋补类中药和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中药适合饭前空腹服用,利于吸收;含大黄、芒硝等对胃肠道有刺激成分的中药,饭后服用可减少刺激;安神类中药则宜睡前服用。 中药多温服,药液温度 30 - 37℃为宜。但治疗外感风寒的中药需趁热服,服后可加盖衣被助发汗。
掌握正确的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能充分发挥中药的治疗和调理功效。若在煎煮、服用过程中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或中药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为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