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微课
有言用户
品味《赤壁赋》,感悟苏轼的豪情与哲思!
视频脚本

诵读经典,浸润人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节选。 这篇文章不仅是描写赤壁的自然景色,更深刻地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思考。通过他对流水和明月的观察,苏轼带我们领略了变化与永恒之间的哲理性反思,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仕途困境中依然保持旷达心态的伟大文人。希望今天的学习,能带你们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在自然中的豁达与从容。《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抒情散文名篇,写于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作者在赤壁游览中,借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悟。这篇赋以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月水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宇宙、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节选部分集中在苏轼对水与月的思索: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以“水”与“月”为喻,描绘了流水的无尽流逝与月亮的圆缺变化。通过这些自然现象,苏轼指出,虽然外在景物似乎在变化,但它们的本质却是不变的,暗喻了生命的无常与永恒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这段要读出节奏感,前两句的“逝者如斯”和“盈虚者如彼”带有感叹意味,需在语调上稍作延缓,突出对自然变化的感慨,结尾的“莫消长也”语气要转向平静,表现出对万物终将不变的哲理性认识。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一段继续探讨“变”与“不变”的关系。苏轼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转瞬即逝;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自我都是永恒的,因此没有什么可以羡慕的。这体现了苏轼对宇宙与人生的豁达态度。 在“自其变者而观之”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之间稍作停顿,以强调两种不同的视角。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要读得从容平缓,表现出苏轼淡然超脱的心境。最后的“而又何羡乎”带有反问语气,要读得轻松自信,表现出不为外物所动的豁达态度。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在这一句提出万物各有归属,强调物质的拥有和占有是有限的,超出自己份内的东西不应取。这里表露了作者对物欲的淡泊追求和对自然共享的思想。 这段要读出庄重与平和的语气,“物各有主”的断句要稳重,“虽一毫而莫取”则需要放慢语速,突出苏轼对物欲的超然态度。 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段落分析:苏轼描绘出自然之美的清风与明月,耳目所及都是自然的馈赠,不受限制地共享,这是大自然给予的无穷宝藏,也是他与友人共享的幸福时刻。苏轼在物质困境中,找到了精神世界的无限富足。 诵读技巧:这一段描写美好景物,朗读时应加重“清风”和“明月”的抑扬顿挫,突出自然景色的开阔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语速放慢,语气上要读出自由与舒展的感觉。最后的“吾与子之所共适”要柔和带出,共享之乐与人生哲理的双重含义。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段落分析:这段描写了苏轼与客人共饮畅谈,最后枕舟而眠的场景。此处体现出苏轼与友人在美景和哲理探讨中的精神愉悦与满足,意境极为悠然恬静。天地之大,人心之坦荡,他们在自然中体会到无比的安宁与快乐。 诵读技巧:朗读时“客喜而笑”需读得轻松愉快,表现出愉悦的气氛。接下来“杯盘狼藉”要表现出酒席的随意与放松。最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语速放缓,读出一种安静、舒适与自然而然的结尾感,表现出时间流逝中自然醒来的平静。 这些诵读技巧的关键在于抓住文章的情感基调,从苏轼对大自然的豁达观照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在朗读中表达出文章的诗意与哲理深思。

为我推荐
微信咨询
预约演示
AI
干货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