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各位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我是李光耀的班会小助理小火,今天由我给大家开展此次班会,我们通过读书分享一起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一起探索为何我们需要“被讨厌的勇气”,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理念改善我们的生活。
我们分享的书籍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通过阿德勒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现代社会中各种心理困境的有效方法。
让我们一起探索为何我们需要“被讨厌的勇气”,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理念改善我们的生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当代大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困境。
根据2024年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73%的学生因为害怕被负面评价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68%的学生由于过度关注他人期待而在职业选择上感到迷茫。此外,社交焦虑检出率相较于2019年更是上升了42%。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遭受心理健康的困扰。
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我将分享两个典型的案例。案例一中的小林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他为了不引起室友的反感,连续两年隐瞒了自己的早睡习惯。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他长期失眠,并出现了抑郁倾向。案例二中的李同学则是研究生阶段的一名学生,为了满足导师的期望,他放弃了自己原本热衷的创业梦想,转而选择了读博。然而,这样的决定却让他陷入了重度焦虑之中。那么,面对这些困境,《被讨厌的勇气》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阿德勒心理学与传统的弗洛伊德心理学有所不同
后者强调的是“原因论”,即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而前者则提出了“目的论”的观点,即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换句话说,痛苦并不是因为我们过去遭遇了什么不幸事件,而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存在某些未解决的需求,主动选择的结果。
我们来看看维克多 弗兰克尔的例子,维克多 弗兰克尔是一名犹太人,二战的时候,他和他的家人被送进了集中营,重获自由后,他得知妻子,父母和兄弟都被纳粹杀害了。这恐怕是一个人可能经历的最惨痛的变化了,但弗兰克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任何的东西,除了这个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抱持什么态度的自由。经历这场劫难之后,弗兰克尔顽强的活了下来,在学术上笔耕不辍,完成了大量的著作,重新组建了一个家庭,直到92岁离世,结束了圆满的后半生。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人都有权利做出选择,选择接受现状或者是否认,选择顺应变化或者是逃避,选择积极的度过当下或沉浸于对未来的忧虑。通过这些选择,我们可以一步一步的把生活推向自己想要的方向,一件坏事也有可能变成好事,一件好事都也有可能变得更好。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学会接受自己真实的感受,那么就能够摆脱外界的压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本书的三个核心启示
第一个是课题分离:斩断情绪绑架的利刃。这一理念教我们如何区分自己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冲突。例如,当你面临“学这个专业没前途”的质疑时,你可以用课题分离来回应:“我理解您对未来的担忧,但我选择的专业是我目前的热情所在,我会全力以赴去发掘它的价值。”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而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比如在宿舍问题中室友熬夜影响你休息,你的课题是“提出请求”而非“强迫对方改变”;学校的小组作业上组员拖延,你的课题是“完成分内任务+明确告知影响”,而非“为他人懒惰自责”;
那么我们如何学会课题分离?1.我们可以列“课题分离清单”,列出本周困扰事项,用红蓝笔标注“我的课题/他人课题”;第2个是“非暴力沟通话术”:“当XX发生时,我感到XX,希望我们可以XX”(避免指责式表达),通过正确沟通处理诉求。
第二个核心启示是共同体感觉:在归属感中超越孤独。认知误区纠正: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两个误区,误区1:“共同体=必须被群体喜欢”——实则“只要存在就有价值”;误区2:“孤独=没有朋友”——阿德勒认为“孤独源于缺乏自我接纳”。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不是逼自己融入群体求认同,而是通过创造价值与外界建立平等联结,在贡献感中摆脱孤独。我们可以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这不仅能减少孤独感,还能在团队中找到力量。比如,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或者主动与同学合作完成项目,都是培养共同体感觉的好方式。当代大学生常陷入两种困境:一是在朋友圈、社团里拼命“刷存在感”,用点赞数衡量自我价值;二是害怕被排斥而隐藏真实想法,表面合群内心孤独。在实践时大家记住三个关键:1.贡献比迎合更重要:课上主动分享一个观点,比纠结“同学会不会觉得我显摆”更有意义;2.小圈子也有大能量:和3个聊得来的朋友组学习小组,比硬挤进50人的社团更温暖;3.孤独是自由的代价:一个人吃饭、自习不丢人,用这些时间学技能、写日记,反而能积累底气。
第三个核心启示是此时此刻主义:对抗内卷与焦虑的良药。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焦虑常常伴随着我们。然而,专注于眼前的事情,活在当下,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比如,当你感到焦虑时,试着把注意力转移到正在做的事情上,无论是阅读、绘画还是编程,全身心投入,你会发现焦虑逐渐消退。 现在,我想邀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有人告诉你“你不够好”,你会如何反应?接下来进行一个时间观重塑,对于过去,要把过去错误解读经历(如“高考失败=人生无望”) 重构为“资源库”,很多同学把高考失利、竞赛落选看作“人生污点”,像被贴上永久标签的残次品,陷入自我否定循环,过去不等于定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抗压和时间管理的经验,过去可以看作是我们的资源库;对于未来:过度担忧(如“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转化为“可能性预演”,未来也不是焦虑的盲盒,而是副本模拟器,我们也能将担忧转化为可行动的“假设验证。具体操作:担心“表达能力差找不到工作”?下周报名1次校内辩论赛(试错成本=2小时准备);用AI模拟面试官对话10次(零成本),创建更好的行动方案。
通过这本书的分享学习,我们也要构建自己的构建“勇敢者”的生存哲学
成功的标准有很多,我们要给自己重新定义“成功人生”,可以从一下几个维度思考:从自我维度:是否忠于内心声音;他人维度:是否传递真实价值;社会维度:是否推动微小进步。祝愿你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定义。
被讨厌的勇气,本质是‘被自由选择的勇气’。当你不再为他人眼光而活,那些真正欣赏你灵魂的人才会穿越人群拥抱你。愿每位同学都能在2025年的春天,种下一颗‘勇敢做自己’的种子,让它穿透世俗评价的厚土,长成属于你的生命之树。”
今天我们的班会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倾听,大家课后可以阅读《被讨厌的勇气》,并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理念,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心理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