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的变革高等教育课程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智能媒体传播》的课堂。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一个正在被技术重塑的传播世界。想象一下,当你用手机刷短视频时,算法在背后默默分析你的喜好;当你戴上VR眼镜“亲临”新闻现场时,时空的界限被打破;当无人机从高空传回灾区画面时,新闻的客观性被重新定义。这一切都在宣告:智能技术已深度嵌入媒体传播,而我们正站在媒介变革的十字路口
我将这门课定义为一门跨学科的理论工具箱。我们不是单纯的技术课,也不是传统的传播学课,而是一场思想实验。从阿兰·图灵提出“机器能否思考”,到尼葛洛庞帝预言数字化生存,从哲学家基特勒拆解媒介的技术本质,到科学家唐娜·哈拉维重新定义“人类”的范畴。我们将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拆解智能媒体的底层逻辑。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同学们三个关键能力:第一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透视技术本质的能力,例如用“媒介物质性”理论,分析你手中这台手机的硬件如何影响你的社交行为。第二个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破解现实争议的能力。例如,你认为ChatGPT写出的新闻稿是否有“偏见”?训练数据中的种族、性别标签是如何悄悄渗透的。,最后,我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门课具备预判未来方向的能力。在脑机接口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你是否认为新闻的“现场感”会从“我在现场”变为“我在你脑中”呢?我相信,这些有趣的问题将成为我们获得相应能力的动力!
本节课程我们将从以下5个部分进行讲解。
首先我们来看传播技术的更迭。
传播活动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媒介的参与。人类传播的本质就是信息的社会化流动,而传播媒介技术的迭代既是工具革新,更是社会关系的重组动力。例如,基特勒的“媒介决定论”就指出:媒介的物质性直接框定了信息的存储、传输与解码方式,进而影响了社会权力结构。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社会意义生产的“界面”——它既映射现实,又重构现实,成为观察与反思人类存在的棱镜。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就警示我们,当媒介生成的符号脱离现实参照时,人类可能陷入“超真实”的虚无困境等。对于媒介本身的认识和研究受到学者自身所处社会环境和研究方向的影响,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看一下《媒介环境学》这本书。相信大家在读过后对于媒介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人类传播技术主要经历了如下4个阶段,即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但要注意的是,各个传播阶段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叠加,交替演进的过程。例如,在口语传播时代,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类构建社会关系的纽带。原始部落通过口语协作抵御自然风险,形成了最早的社群。但口语传播因为其信息易逝、传播范围有限和依赖身体在场等缺点,逐渐为文字传播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文字传播出现后,我们的口语传播活动并没有废止,而是和文字传播齐头并进。电子传播和文字传播的关系亦然如此。具体内容我们后面会展开着重讲解。正是传播状态、时空观念、传播效果等交替演进,媒介技术的更迭在激发人类认知方式蝶变的同时也对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文化形态等方面产生着更深层次的重塑。
下面我们讲口语传播。口语传播在原始社会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自然灾害前个人的生存能力微乎其微。口语传播作为交流和交往的 主要手段,将人类由松散的个体状态凝结成一个个互相协作的部落和社区。也正是口语传播,它在有效实现社会成员粘合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人类的社会性。不得不说,语言的起点就是人类的起点,是人类传播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如今,“数字口语传播”如Siri、小爱同学等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我们可以实现智能家居控制、信息查询等功能,这种人机交互方式增强了“在场感”,仿佛机器就在身边陪伴我们。那么,这种“在场感”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并在课后尝试设计一个有趣的智能媒体应用场景。
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正是因为口语传播他的局限性,所谓为文字传播创造的条件。如果口语传播能够满足人类传播的一切需求,我相信我们也不会费尽周张去创造文字了。那么,口语传播有哪些局限性呢?首先,以语言作为传播手段受到个体间差异性以及人体自身的限制,这导致口语传播途径短,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信息的传递。 其次,口语随说随逝,在时间距离上所也受到了较大限制。而传播信息量的薄弱、准确性的缺乏及传播范围的狭小等局限在时空限制下更加突出。最后,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进一步满足说明、传递和留存信息的原始媒介被发明和使用,而这些原始媒介的功能实则与文字非常相似,推动着人类社会向一个新的媒介阶段缓缓迈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口语传播作为一切对外传播的基础,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就像德国释义学者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所说:“语言本就是一种世界观。可以说人类有了语言,才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才有了一种“关系”,对世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态度。 ”
因为时间的关系,文字传播部分将作为我们下节课的讲授重点进行讲解!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啦!咱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