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幅画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见过,
因为它曾出现在美术课本上、电影里、漫画上和各种二创中,甚至我们经常使用的这个emoji,也来自于这幅著名的《呐喊》,它被誉为仅次于《蒙娜丽莎》的世界第二名画。这幅画上还有个多数人都不知道的细节,画面的左上角其实隐藏了一行小字,这行字在挪威语中的意思是“只有疯子才能画的出”。
为什么是疯子?画中的人为什么要尖叫?为什么看过这幅画的人都有一种强烈不安的情绪?这一切还要从他的画家“蒙克”的故事说起。
1863年,蒙克出生在挪威的一个冬天,他从小体弱多病,因一场肺出血,曾濒临死亡,从此,死亡就和他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在蒙克5岁的时候,他的妈妈死于肺结核病,爸爸患有家族遗传的精神疾病也开始恶化。然后是蒙克最爱的姐姐苏菲和另一个弟弟也于1877年病死家中。紧接着小妹妹劳拉也被诊断出了遗传性精神疾病,住进了精神病院。在蒙克学画的第二年,又收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之后仅有的弟弟安德烈也在结婚不久后去世了。除此之外,蒙克年轻时在老家结交的朋友们也无一例外的因各种疾病都没有活过40岁。这种长期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也造就了蒙克敏感与鲜弱的性格。他时常会在半夜惊醒,因为害怕死亡会随时降临到自己的床边。但与此同时,他开始学会了将这种对于死亡和痛苦的思考转移到了他最爱的事情当中-“画画”。
1886年,蒙克创作了他绘画生涯中的第一幅代表作《病中的孩子》,这幅画是他凭借着自己的记忆,描绘出了姐姐苏菲临终时的场景,从起稿开始画了改,改了画,历时一年才终于完成。但是当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将这幅画送展的时候,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与攻击:
“肮脏”, “丑闻” ,“鱼杂碎”,
“画中缺乏坚决内涵,是一幅荒谬之作”,
“让这种画参展是对其他艺术家的亵渎”。
蒙克在后来的回忆中说:"在挪威,从来没有一幅画,像这样激起如此大的愤怒,当我在开幕那天踏入展厅时,只见人群拥挤在那幅画面前,{极尽:ji2 jin4}谩骂与嘲笑。当我随后走到街上的时候,看见人们簇拥着当时最受欢迎的画家温彻尔,而温彻尔朝我吼道:你作画犹如一头猪,没有人像你这样画手的,他们看起来像敲粉墙的锤子"。对于这些嘲讽与谩骂,蒙克并没有做过多的反击与回应,在给朋友的一封信当中他这样说道:
“我相信这些画家没有一位像我经历到《病中的孩子》画中所描述心灵深处的痛苦。因为坐在那里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我所有爱的人。”
自此之后,蒙克开始更加勤奋地磨炼画技,并持续地在绘画当中寻找这种情感的表达。
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在异乡画下了《圣克劳德的夜晚》,画面中的父亲身影模糊的坐在窗边,留给蒙克一个若即若离的背影。而想起姐姐时,蒙克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重画:chong2 hua4}《病中的孩子》,并几乎每隔{10:shi2}年都会把这幅画重画一次,只要想起了姐姐他就画。再比如这幅《春天》,尽管画面中的人表情并不痛苦,画的名字还叫“春天”,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一股忧伤的{氛围:fen4 wei2}。那是因为蒙克曾说:“这把椅子正是我,以及从我母亲开始,所有我爱的人年年坐在上面盼望着阳光出现的那张椅子,直到死神带走了他们。这一切形成了我艺术的根基”。这种对于死亡、痛苦与爱的感受力与表达力,使得蒙克越来越驾轻就熟的在画布上展现关于人的一切,
”分离“,”痛苦“,”迷茫“,”{嫉妒:ji4 du4}“。他奋力的画,奋力的书写,直到他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一段话:“1892年1月22日,我和两位友人正沿着小径走着,太阳正落山,天空顺势变得血红,我因而感受到一种忧郁、一种内心深处极大的痛苦逼近了我。我停下来,筋疲力尽的倚靠在栏杆上,火红的天空像熊熊火蛇之血,平躺在蓝黑色的峡湾与城市的上空。朋友们接着走了,但我站在原地恐慌的颤栗。此时,我感受到了来自自然那无尽的、剧烈的尖叫。”
于是呐喊诞生了,血红色的天空下,一个面目惊恐的人正对着画面表现出惊讶又痛苦的尖叫。这种尖叫既是外在的、病理的,也是来自蒙克内心里一种歇斯底里的、痛苦无奈的迸发。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幅画很多时候,在人们第一次看到它时就能感受到强烈不安的情绪,因为它就是画家数十年积累的痛苦,是蒙克把经年累月的焦虑与痛苦变成了人人可见的图像,并且在今天凭借互联网,将这种情绪变成了几十亿人的表达。
有人说,艺术家和他的作品之所以了不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我们所有的人,都经历同一种感受的时候敏锐的捕捉到常人无法言说的内容,并把这种感受用最准确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所以每当我们用那个小小的emoji来表达关于恐惧、惊讶、难受的任何情绪时,其实都是与蒙克百年之后的一次会面。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关注我,带你走进更多艺术家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