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发展史

用户_RVAzMZZr

该模板适用于教育从业者,进行知识科普,帮助大众和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对化学的兴趣。

视频脚本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1789年,拉瓦锡在出版的化学大纲中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第1张元素表。在该表中他将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分成了气体、金属、非金属、能成盐的土质4类。

1829年德贝莱纳在对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发现,元素中总存在着性质特别相似的三种元素:氯溴碘,锂钠钾,钙锶钡,硫硒碲等,他由此提出了的“三元素组”的概念。

1865年纽兰兹在进行化学元素的研究时,将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发现从某一元素开始数到第8个元素时,这个元素跟第一个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就像音乐上的8个音阶一样,于是把它称为“八音律”。不过,条件限制了他做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直到1869年,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多种元素的主要性质与相对原子质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最终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以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并依据元素周期律预言了“类铝”、“类硼”、“类镓”等为发现的新元素,这些元素在不久之后都被科学家一一发现和证实。

直到1869年,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多种元素的主要性质与相对原子质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最终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以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并依据元素周期律预言了“类铝”、“类硼”、“类镓”等为发现的新元素,这些元素在不久之后都被科学家一一发现和证实。

1905年瑞士化学家维尔纳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制成了一张与现代元素周期表非常相似的周期表。

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应用X射线测定了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即核电荷数,他证明了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用核电荷数排序比用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排序更符合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直到20世纪30年代,原子结构奥秘的揭示,科学家才从微观视角研究元素周期表,才使得人们对周期表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完善。

为我推荐
微信咨询
预约演示
AI
干货
在线客服